美巡特色球賽:名人的邀請賽
雖然四大賽中The Masters Tournament(名人賽)也是邀請賽,不過「名人賽」邀請對象主要依世界排名。今天主題是「名人的邀請賽」,是指高球名人辦的比賽,至於球星賞不賞臉、要不要參加比賽,就得看主辦人夠不夠有名,或者說是有沒有影響力,讓受邀者不好意思不打這位高球名人的比賽。[詳全文] |
高球王子的童話故事
在高爾夫的世界中,業餘球員跟職業選手的球道攻略有很大不同,其中以五桿長洞的第二桿最為明顯?業餘選手打球的費用是爸爸、媽媽買單,所以當他們在面對五桿長洞的果嶺前有個大水塘,通常會毫不可慮的拿起三號木桿,勇往直前往進攻。如果小白球接成功上果嶺,老鷹推桿又進洞,並贏得冠軍,人人摸頭讚神童。轉職業後則不然。每一場出賽的費用都是自己買單,來到同一座球場,同一個球位,想法自然跟著改變[詳全文] |
美巡特色球賽:配對賽
雖然觀賽人數沒有上周亞歷桑納州TPC Scottsdale(史考茲戴爾球場)的高球派對Waste Management Phoenix Open(鳳凰城公開賽)的618,365人多。在加州剛剛落幕的AT&T Pebble Beach Pro-Am(圓石灘配對賽),卻是美巡極有特色的另一場比賽。圓石灘配對賽由職業選手與知名業餘球友配對競賽[詳全文] |
高球產業,從「人」開始
雖然沒有齊天大聖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高超法術,2016年丙申猴的到來,帶給台灣高球行業許多的期待!這些年台灣高爾夫的進步是有目共睹。曾雅妮2011年榮登世界球后,證明台灣人在運動場上,可以衝上世界第一。揚昇LPGA台灣錦標賽(2011-2013)年年將幾萬人帶進高爾夫球場觀賽,透過電視轉播,台灣百萬球友躍上螢光幕,展現台灣高球軟實力。[詳全文] |
不知不覺開心,後知後覺得意
全球五大洲,每個地方都有高球愛好者,愛打球的人很多,但是球技好的人很少!只有少數的業餘球友能打八、九十桿,甚至七十幾桿,要打出跟計分卡上相同的標準桿,畢竟只有少數人辦得到。有趣的是,單差點,或是打八十幾桿的球友,經常都是該行業翹楚人物,差點跟成就的對應,十分有趣。台灣有一百多萬位高爾夫球友,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球友打一百多桿,這些百萬球友戲稱是百桿族,是所謂的不知不覺型球友。[詳全文] |
看比賽、送愛心、得大獎
高爾夫組合四元素(GOLF:Green、Oxygen、Life、Friendship),與大自然完美結合。高爾夫球是球類運動年齡層含蓋面最廣的運動,對於可能陪伴你一生的這項球類運動,建議參與者,不管是到球場觀看比賽、到練習場揮兩桿,還是揹起桿袋進場打十八洞,學習正確觀念與動作,對日後成長確實有所幫助。[詳全文] |
「遇」見傳奇,「預」見偉大
人、時、地、事、物,對事件的發展有其關聯,牽一髮動全身。數千年前的一顆種子落地,就已經註定將成為千年神木,條件是必須孤獨,太多樹成林曬不到陽光,就長不成巨木。成功的例子百百種,過程不見得相同,但成功的因素大致相似:跟別人不一樣。[詳全文] |
用力一揮,台灣起飛
女子台巡2015賽季於十二月四日在桃園球場完成封關戰──「TLPGA公開賽」,台灣旅日好手姚宣榆以三桿之差,贏得職業生涯第四勝,外加新台幣五十萬元,而長腿姊姊郭艾榛則以全年度總獎金台幣2,932,332元,榮登TLPGA(女子台巡賽)的獎金后。從年度獎金榜觀察,2015年度排名前十(其實是十二名)都超過台幣百萬元,堪稱女子台巡賽史上的重要一刻。[詳全文] |
球可以OB,人不要出界
高爾夫球場的基地範圍有大有小,有佔地一百多甲的國際錦標賽球場,萬人球迷進場觀賽。也有四、五十甲的球場,專供都會人休閒運動。還有更小型的迷你十八洞球場,球道長度三、五十碼,供初學者學禮儀、規則,練習短桿切球。基地內是球場,那基地外呢?高爾夫規則明定為界外(Out of Bounds),意指超過球場邊界之地區。[詳全文] |
全新高爾夫球場,跟大自然當好朋友
高爾夫是什麼?高爾夫球場給你的印象又是什麼?是有錢人「才」消費得起的運動?還是菁英「人才」喜歡的運動?是為了讓草皮長綠把農藥像浴室花灑噴個不停,破壞水土、污染環境的運動?還是亞運會得金牌的國球?那負面印象又怎麼來的呢?聽說?想像?加上自以為聰明人的加油添醋,把高爾夫運動打成環保流氓勒索要錢的提款機。[詳全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