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10:魏聖美終於盼到首勝了!
不管個人喜不喜歡魏聖美,無可否認的是,她確實具備明星氣勢和話題製造能力,否則也不會在剛剛轉入職業,一些贊助廠商就捧著美金等著她簽約。然而,任何一位明選手都需要實質冠軍的加持,這就是魏聖美所面臨的困境和壓力,不過她在2009年尾聲終於有了如釋重負的感覺。2009年的LPGA呈現群芳並起的局面,首度以正式會員參賽的魏聖美,總算在季末的Lorena Ochoa Invitational Presented by Banamex and Corona Light(歐秋雅邀請賽)贏得生涯首勝。[詳全文] |
No.11:美國公開賽的資格賽傳奇
賽前猜猜誰會是第一百零九屆的美國公開賽得主,相信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想到從資格賽名單搜尋,但貝斯佩吉黑球場跌破大家眼鏡,最後五位打出紅字的選手,竟有三位來自資格賽,其中Lucas Glover(盧卡斯‧葛羅佛)更突破重重壓力,成功化解被Phil Mickelson(菲爾‧米克森)追平五桿的氣勢消漲危機,登上年度第二場四大賽的冠軍寶座。葛羅佛寫下五年來美國公開賽的第二場資格賽傳奇故事,上一次的男主角是2005年的紐西蘭選手Michael Campbell(麥克‧坎貝爾)[詳全文] |
No.12:美不如日
看看世界排名前五十,最頂尖的十四位選手全都來自美國LPGA巡迴賽,不過今年卻出現了吊詭的現象。照說,身為全世界獎金規模最高巡迴賽的美國,球后理所當然荷包是最滿的那一位,但今年包辦年度最佳新人和獎金后的申智愛(Jiayai Shin),不但贏不了新科日巡賽球后橫峯櫻(Sakura Yokomine),甚至還只能排在第三名。就在大山志保(Shiho Oyama)於2006年打斷不動裕理(Yuri Fudoh)的六連霸王朝之後,日本LPGA巡迴賽呈現群芳並起的局面[詳全文] |
No.13:卡布瑞拉專挑大賽冠軍
靠著奧古斯塔的逆轉秀,Angel Cabrera(安哲爾‧卡布瑞拉)和Tiger Woods(老虎‧伍茲)、Phil Mickelson(菲爾‧米克森)、Padraig Harrington(派洛‧哈靈頓)、Ernie Els(厄尼‧艾爾斯)、Reteif Goosen(瑞提夫‧古森)等人齊名,同樣擁有兩座四大賽冠軍,阿根廷的國旗再次於四大賽冉冉升起。兩年前,就在號稱史上「最機車球場」歐克蒙的美國公開賽中,賽前根本沒受到任何注意的Angel Cabrera(安哲爾‧卡布瑞拉),意外抱走冠軍盃,讓伍茲連續兩場四大賽吃下第二名。[詳全文] |
No.14:林文堂圓了大滿貫夢!
新豐球場出身的林文堂,幾乎等於最近幾年台灣男子高壇的指標性人物。2006年,他成為八年來首位贏得國家公開賽的地主選手;去年,他不但贏得香港公開賽冠軍,還在年底挺進世界排名五十,繼1989年的陳志忠之後,再為台灣選手寫下前進奧古斯塔的紀錄;今年,他又在老淡水搶下台灣名人賽,完成國內三大滿貫賽的壯舉。在頒獎典禮上,當上屆冠軍選手呂文德為他披上綠夾克時,林文堂第一句話就是說:「等好久了!」[詳全文] |
No.15:辛克毀掉史上最大傳奇
很少會有一場比賽出現如此一面倒的觀眾喝采聲,不吝情地全湧向快六十歲的五屆葡萄酒瓶得主Tom Watson(湯姆‧華生),不過小老弟Stewart Cink(史都華‧辛克)卻在2009年坦伯利上演逆勢贏球戲碼,史上最大傳奇就這樣在四洞延長賽後劃下句點。曾經挺進世界排名前五,但仍拿不到四大賽冠軍的選手實在太多了,辛克就是其中一員,然而,華生在坦伯利最後一洞的柏忌,讓辛克絕地逢生,接著在四洞延長賽一面倒獲勝,正式躋身四大賽冠軍行列。[詳全文] |
No.16:坦伯利一役,老華生令人動容!
就差了那麼一點,五十九歲的Tom Watson(湯姆‧華生)就能在2009年的英國公開賽寫下四大賽史上的一頁驚奇,可惜全場的群眾站在他那一邊,但老天爺卻在關鍵時刻悄悄走開了。曾經五度在濱海球場稱霸的美國傳奇名將華生,七月十六至十九日的這四天,讓坦伯利的老少球迷欣賞到一場充滿懷舊風的英國公開賽,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回到1980年代了。這位照說應該在打冠軍巡迴賽的長春選手,以歷屆冠軍重返過去讓他五度高舉葡萄酒瓶的熟悉戰場,卻把圍繞內的小老弟們抛在腦後,一直領先到七十二洞的果嶺上。[詳全文] |
No.17:索倫絲坦接班人
菜鳥球季就贏得LPGA錦標賽和首度舉行的巡迴錦標賽,有「索倫絲坦接班人」之稱的瑞典女將諾奎絲特,應該足以贏得年度最佳新人,不過在參賽場數較少的情況下,加上今年又碰到三十一年來難得一見的超級新人申智愛,最後以第二名作收。來自瑞典的Anna Nordqvist(安娜‧諾奎絲特),能夠在生涯首度LPGA錦標賽就贏球,確實是一大驚奇,不過這再度說明了「圍繩內沒有不可能」的老生常談。[詳全文] |
雷姆塞、墨利納瑞漸擺脫「美錦賽魔咒」
2005年的美國業餘錦標賽,來自義大利的Edoardo Molinari(艾多爾多‧墨利納瑞)成為繼1911年的英格蘭選手Harold H. Hilton(啥洛德‧希爾頓)之後,首位摘下這場美國業餘大賽的歐洲人。隔年,歐洲人繼續在美國高協的場子裡逞威,這回輪到蘇格蘭選手Richie Ramsay(瑞奇‧雷姆塞)發飆,再次把冠軍盃運至大西洋的另一端。[詳全文] |
從半卡到全卡─漫談亞巡賽資格
點進亞巡賽官網,2009年獎金榜六十五名位置寫著51,014美元的數字,可知這就是明年全卡的門檻。或許有人會覺得,以亞巡賽一年十幾場百萬美元級賽事的觀點來看,這個數字應該不難達成,不過如果搞清楚亞巡賽的遊戲規則,你會發現實際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。亞巡賽標榜著新球季至少二十八場比賽,總獎金高達三千九百萬美元,有那麼難嗎?沒錯,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,因為對於不是一位具備全卡資格的選手來說,亞巡賽公佈的總獎金只是好看的數字而已,事實上他們一年確定可打的比賽總獎金,連零頭也沒有。[詳全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