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特恩,來自南非的年輕種子
職業巡迴賽雖然現實、殘酷,但總是充滿著希望,即使球季只剩下一場比賽,只要擁有參賽資格,就有鹹魚翻身的機會。來自南非的Richard Sterne(理查德‧史特恩)再一次印證了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的道理,他在馬德里享受到職業生涯最愉快的一週,不但拿下第一座歐巡賽冠軍,同時也確保了兩年的參賽資格。[詳全文] |
睽違多年,美巡賽的另一個帕瑪
Palmer(帕瑪)的名字終於再度登上美巡賽的冠軍榜了,只是今天這個帕瑪並不是Arnold(阿諾),而是年輕好幾十歲的Ryan(萊恩)。當然,這兩個帕瑪可沒有任何親戚關係,不過這也讓Funai Classic(船井菁英賽)多了點有趣的話題。[詳全文] |
沙巴提尼,急起直追的南非人
隨著Ernie Els(厄尼‧艾爾斯)和Reiteif Goosen(瑞提夫‧古森)近幾年來的優異表現,南非在世界高壇的版圖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,同時也帶領了更多的同胞選手站上世界舞台。現年二十五歲的Trevor Immelman(崔佛‧伊梅爾曼)是最佳的例子,而去年和他搭檔拿下世界盃的Rory Sabbatini(羅瑞‧沙巴提尼),如今也在美巡賽展現得極為穩健。[詳全文] |
愈挫愈勇,艾倫告別資格賽
無庸置疑,美巡賽挾帶著龐大的商業利益,自然吸引各大贊助商的荷包,不過高額的獎金畢竟只流向幾十人的身上而已。對於像Michael Allen(邁可‧艾倫)這樣的平凡選手來說,豐厚的獎金終究只是在眼前一晃而過的誘惑而已,心裡想拿,但實際上卻拿不到。[詳全文] |
有其父必有其子
美國高壇的父子檔不在少數,不過能在同一場比賽先後封王,還真的是前所未見。然而,Chrysler Classic of Greensboro(葛林波羅克萊斯勒菁英賽)結束後,Geiberger(甘伯格)家族卻完成了美巡賽史上的第一段佳話。Brent(布蘭特)在這場比賽最後打出低於標準桿十八桿的二百七十桿,以兩桿之差拿下生涯第二座冠軍。[詳全文] |
美巡賽國際化,澳洲佬-史托茲再下一城
澳洲已然成為美巡賽僅次於美國人之外最具主宰力的軍團,Stuart Appleby(史都華‧艾波比)風光地摘下年度開幕戰的勝利,年輕好手Adam Scott(亞當‧史考特)成為今年少數的兩勝選手,Craig Parry(葛瑞‧派瑞)、Mark Hensby(馬克‧韓斯比)、Rod Pampling(羅德‧潘普林)等人也不讓同胞選手寂寞。現在,連原本還在擔心明年能否繼續打球的Andre Stolz(安卓‧史托茲),也為澳洲人拿下今年的第七場美巡賽。[詳全文] |
史蒂芬,格拉契家族的新代言人
對亞洲的高爾夫球迷來說,Gallacher(格拉契)這個名字可能激不起多少回憶,不過在歐洲人的心裡,這十足是個響噹噹的英雄人物。想想看,歐洲隊史上只有三度在美國的土地上搶下萊德盃,如果你剛好又是隊長,那可能就夠一輩子回味無窮了。Bernhard Langer(伯納德‧藍格)是今年致勝的領袖人物,而1995年歐洲隊的隊長名字也有點雷同,那個人就叫做Bernard(博納德),博納德‧格拉契。[詳全文] |
史坦森重回冠軍行列
2000年,那是屬於Henrik Stenson(亨瑞克•史坦森)的挑戰巡迴賽球季。這位來自瑞典的高爾夫選手,在十四場比賽中拿下三場冠軍,另外有兩場第二名,最後輕鬆摘下獎金王的寶座。帶著輝煌的成就,史坦森在歐巡賽的菜鳥球季依然明亮無比,B&H International Open(B&H國際公開賽)的歐巡賽冠軍更進一步證明獎金王的實至名歸。[詳全文] |
睽違六年,方克重溫冠軍夢
為了萊德盃的積分,Fred Funk(弗雷德‧方克)可以放棄英國公開賽,而選擇同期間在美國本地舉行的小型賽事,他的這項決定在今年高壇最盪起了話題。然而,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,在如願取得萊德盃的資格後,自己所代表的美國隊竟然如此不堪一擊,慘遭史上最大的挫敗。[詳全文] |
淡水名人謝永郁
謝永郁是台灣高壇的長青樹,他所創下的幾項紀錄,至今仍無人能敵。謝永郁在1964、1964、1968、1969四次拿下亞洲巡迴賽總冠軍,生平並拿下十一站亞巡賽單站冠軍的紀錄。1972年在日本關東公開賽,創下從第一天的第一洞到第四天的六十八洞,洞洞皆打出平標準桿或博蒂的紀錄。[詳全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