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梅爾曼,南非球王接班人
雖然說昔日那個大英帝國早已土崩瓦解,但其文化深植在各國的影響力仍然不容忽視。或許,這個曾經是世界最強大的高爾夫大國已經日漸凋零,不過過去深受影響的殖民地,卻逐漸取代其原本在高爾夫界的獨霸地位。美國當然是第一把交椅,澳洲排名第二,而遠在非洲角落的南非大概可以稱得上當今第三吧![詳全文] |
佛雷許,左撇子的第三世界
大家永遠只記得Phil Mickelson(菲爾‧米克森)這位左撇子選手,但2003年的奧古斯塔,來自加拿大的Mike Weir(麥克‧威爾)穿上綠夾克的歷史鏡頭,讓職業高壇裡本來就不多的左手陣容,又多了一位主宰力十足的選手。當威爾在2004年為米克森穿上綠夾克時,左撇子的實力已然成為高壇的新勢力,而現在,Steve Flesch(史蒂夫‧佛雷許)則以一座美巡賽冠軍向人訴說著:我會是第三號的左撇子高手。[詳全文] |
崩盤秀,戴森錯過冠軍
冠軍是媒體的焦點,然而,並非只有贏家才會讓人記住名字,如果是在大幅度的領先下被逆轉追過,某種程度這也是一種留名的方式,只不過鮮少有選手願意承受這樣的惡名。BMW亞洲公開賽Simon Dyson(西蒙‧戴森)第四回合的崩盤秀,也總算讓他登上媒體的頭版,成為最受矚目的選手之一。[詳全文] |
歐拉查寶,老邁而沉重的腳步
José Maria Olazábal(荷西‧馬利歐‧歐拉查寶)怎麼了?這位兩屆名人賽冠軍得主的西班牙選手,最近好像很少在領先榜看到他的名字。不管是不是為了萊德盃而在名人賽後將重心轉向歐巡賽,或者基於其他理由,但歐拉查寶連續三場在歐洲戰場出賽的結果竟然是那麼的不堪。[詳全文] |
辛德勒的冠軍:「老來俏」的球季?
菜鳥選手拿下冠軍是新聞,魏聖美打美巡賽是新聞,不過四十六歲的老頭子多年一冠未得,卻在頂尖選手不少的Wachovia Championship(瓦喬維亞錦標賽)逆轉封王,這樣的新聞可能就更勁爆了。究竟有多久呢?Joey Sindelar(喬伊‧辛德勒)共等了十四年,期間經歷了三百七十場比賽,這確實是一條漫漫長路。[詳全文] |
「藝術家」唐諾德,高壇的另類職業選手
高爾夫選手不外乎以體能、心理和技巧來戰勝客觀的環境,為自己贏得最佳的成績和掌聲,一種綱性的運動外觀總是停留在人們的印象當中。可以想像一個藝術家的職業高爾夫選手嗎?西北大學時期主修藝術理論和技巧的英格蘭選手Luke Donald(路克‧唐諾德),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,一個具有藝術家背景的美巡賽選手。[詳全文] |
朴址垠,LPGA的未來球星
韓國女娃近年來的突出的表現,幾乎快讓美國女子巡迴賽(LPGA)淪為海外版的韓國巡迴賽,其中朴址垠更是暫居獎金后座,大有擠掉多年來為Annika Sorenstam(阿妮卡‧索倫絲坦)所壟斷的個人獎項位置。朴垠址已然取代過去幾年朴世莉和Kerry Webb(凱莉‧韋珀),成為今年最有機會挑戰年度最佳女子球員的選手[詳全文] |
麥克道威爾,NCAA球王再現歐巡賽
在Darren Clarke(戴倫‧克拉克)的帶頭下,北愛爾蘭的高爾夫在世界角落站上一席之地,但僅是淪為單打獨鬥的局面,自然無法為這塊土地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。然而,隨著Graeme McDowell(克雷米‧麥克道威爾)的出現,一股新生力量讓人多了點期待,他開始被譽為未來最有可能為英倫群島掙得一片天地的選手之一。[詳全文] |
人生五十才開始,佛雷雪邁向顛峰
1999年以前,Bruce Fleisher(布魯斯‧佛雷雪)的名字在美巡賽根本盪不起任何的漣漪,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「跑龍套」的小角色。然而,隨著1998年底以Q-School並列第二取得冠軍巡迴賽的資格後,佛雷雪的生命從此改變,也在冠軍巡迴賽投下一顆震撼彈。[詳全文] |
高爾夫名人堂,凱特如願以償
高爾夫的成就幾乎都是以四大賽的頭銜來衡量一切,這是很現實的一項指標,很容易讓人忽略其實還有一些四大賽頭銜不多,甚至少到只有一座,但卻堪稱偉大的選手。Tom Kite(湯姆‧凱特),就是曾經雄霸一時的高爾夫名將。從今年十一月起,他將入選高爾夫名人堂,這下子再也沒有人會忘記當年稱得上球風最為穩定的凱特了。[詳全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