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果嶺合而為一的喬金‧哈葛曼
一般職業選手判讀果嶺的方式不外乎身體蹲下或單腳跪地,接著手舉推桿觀察路徑的走勢,但很少有看到像Joakin Haeggman如此怪異的動作。這位來自瑞典的的仁兄,每次判讀果嶺整個人就會趴在地上,然後用雙手撐住身體重量,下巴以極貼近地面的方式讓雙眼直視小白球和洞口之間的地形起伏,判讀可能的推桿路徑。[詳全文] |
由日巡反攻美巡的漢彌頓
2004年第一季的美巡賽確實充滿驚奇,有東山再起的Phil Mickelson、有技驚全場的Jonathan Kaye、有浪子回頭的John Daly、有悄悄奪冠的Heath Slocum、有一箭穿心的Craig Parry(葛瑞‧派瑞)。因此,當名不見經傳的Tod Hamilton,在Honda Classic力克Davis Love III時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[詳全文] |
澳洲傳奇「卜派」派瑞
如果Tiger Woods(老虎‧伍茲)在2002年年初沒有參加澳巡賽的New Zealand Open(紐西蘭公開賽),美巡賽大概就再也看不到Craig Parry(葛瑞‧派瑞)的身影了![詳全文] |
惦惦甲三碗公半的柯瑞斯‧萊利
Chris Riley(柯瑞斯‧萊利)是誰呢?這名字好像很熟悉,但仔細想又記不起來他的代表作是什麼!弔詭的是,他目前可是世界排名第二十三的美國選手。沒錯,他拿過的冠軍不多,只有一場,而且還是與WGC同檔期的小比賽。然而,可別小看他的默默無聞,因為連續兩年累積獎金超過兩百萬美元,正是彰顯他實力的最佳證明。[詳全文] |
「英格蘭之星」伊恩‧波特
Ian Poulter(伊恩‧波特)的名字好久以前就在歐巡賽傳開來,他是2000年的年度最佳新秀,也曾經在2001年的BMW亞洲公開賽來過台灣,並對著現場的攝影媒體破口大駡,而讓人印象深刻。然而,隨著去年兩座冠軍的進帳,波特無論球技和心理層面,都有十足的進步,也慢慢站上歐巡賽一流選手的地位。[詳全文] |
「不死鳥」希斯‧史洛康
每個人取得美巡賽資格的方式不外乎從Q-School、國家巡迴賽獎金榜名列前矛,以及靠著臨時參賽卡拿下冠軍或在獎金榜名列前一百二十五名,不過來自路易斯安納的Heath Slocum(希斯‧史洛康),卻以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選手都無法做到的方式,完成大多數美國職業高爾夫選手的夢想。[詳全文] |
「泰國球王」通昌‧賈弟
對許多職業選手來說,高爾夫是在他們還來不及自行決定之前,就已經被決定成未來必走的人生之路,不過對Thongchai Jaidee(通昌‧賈弟)而言,卻不是如此。這位1969年出生於Lopburi(洛布里)的泰國小孩,雖然家裡就住在球場附近,但他可是當地的足球代表隊,高爾夫是他到十三歲才開始接觸的運動。在三十歲才正式轉入職業開始這趟遲來的職業高爾夫之路。[詳全文] |
丹麥最佳球員-湯瑪斯‧碧陽
Thomas Björn(湯瑪斯•碧陽)現在也要向美巡賽叩關了,在與Johnie Walker Classic(約翰走路菁英賽)的冠軍失之交臂後,確定將暫時告別歐巡賽的戰場。碧陽決定追隨Ernie Els(厄尼‧艾爾斯)、Retief Goosen(瑞提夫‧古森)、Sergio Garcia(瑟吉歐‧賈西亞)、Darren Clarke(戴倫‧克拉克)等人的腳步,成為美、歐巡賽的雙棲選手。[詳全文] |
「火爆浪子」達利的重生
連拿三場冠軍的達利似乎找回兩座四大賽冠軍的信心了,雖然只是三場小規模的比賽,但這位永遠讓人摸不著邊的開球巨砲,彷彿又要回到球迷身邊了。達利在2004年回到美巡賽,終於在Buick Invitational(別克邀請賽)拿下九年來的第一座美巡賽冠軍,而過去兩年來的苦練,也總算在這一刻有了成果。[詳全文] |
「火爆浪子」達利的起伏
達利最著名的「傑作」莫過於1998年的Bay Hill Invitational(灣丘邀請賽)第四回合,當時他面對標準桿五桿的第六洞,開完球後他試圖用三號木直攻果嶺,結果小白球直接命中水塘。然而此時的達利偏偏不到前面補球,從桿袋中丟出一顆球後繼續朝果嶺打,就這樣連打七次才上果嶺,總共在這洞掉了六顆球,最後打出十八桿,該回合成績為八十五桿。[詳全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