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歲月賽跑的馬克‧歐米拉
年齡在2003年的美巡賽掀起話題,許多四字頭的老傢伙紛紛打出代表作,顯得歲月並不會影響職業高爾夫選手。四十歲的斐濟名將「黑珍珠」Vijay Singh(維傑‧辛)生涯首度拿下美巡賽獎金王,四十三歲的Kenny Perry(肯尼‧派瑞)搶下了三座冠軍,四十四歲的Fred Couples(弗烈德‧卡波斯)在Shell Houston Open(殼牌休斯頓公開賽)封王,甚至連五十歲的Craig Stadler(克雷格‧史達勒)也奪下B.C.公開賽的冠軍。然而,對於即將邁入四十七歲的Mark O’meara(馬克‧歐米拉)而言,年紀卻變成了一種負擔。[詳全文] |
「神奇小子」瑟吉歐‧賈西亞
1999年美國PGA錦標賽,高壇菜鳥Sergio Garcia(瑟吉歐‧賈西亞)十九歲,這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二場四大賽。面對滿場的人群以及陌生的美國土地,賈西亞幾乎無視壓力的存在,第一回合打出令人驚艷無比的六十六桿,在所有選手中排名第一,而Tiger Woods(老虎‧伍茲)則為七十桿,從此賈西亞得到「神奇小子」的封號。[詳全文] |
美巡賽Q-School新科狀元馬修斯‧葛隆柏格
美巡賽是許多高爾夫選手的夢想,這裡有高額獎金,有高水準的競爭對手以及高密集的媒體曝光率,當然也是全世界最難混的巡迴賽。儘管如Mathias Grönberg(馬修斯‧葛隆柏格)這樣一位馳騁歐巡賽十多年的選手,終究得熬過七次的失敗經驗,才能換取一年的參賽資格。[詳全文] |
澳洲強棒「紅心A」史都華‧艾波比
攤開高爾夫的世界版圖,強國幾乎都是英語系國家,這和當年大英帝國向外殖民有絕對的關聯性。美國,想當然是高爾夫第一強國,南非則以Ernie Els(厄尼‧艾爾斯)和Ratief Goosen(瑞提夫‧古森)為首,但澳洲選手也在各大巡迴賽雄據一方,淩駕在英國之上。大白鯊Greg Norman(葛雷格‧諾曼)的時代已成過往雲煙,澳洲或許再沒也沒出現名噪一時的高球巨星,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平穩的選手集團,2003年總統盃有五名選手入選便是最佳的證明,而其中又以Stuart Appleby(史都華‧艾波比)目前的世界排名為最高。[詳全文] |
勇闖美、日球壇的「志明兄」陳志明
在台灣高球史上,曾出現過許多兄弟檔,而其中戰績最為顯赫的,不外乎陳志明與陳志忠這對出身於林口球場的兄弟。1985年,弟弟陳志忠先在美國公開賽拿下第二名,同年八月,哥哥陳志明不讓弟弟專美於前,在美國PGA錦標賽獲得第三名。兄弟倆先後在四大賽的精采表現,一時蔚為佳話。[詳全文] |
從標槍手,到中國高爾夫第一高手的張連偉
1995年,首屆Vovlo China Tour(富豪中國巡迴賽)開打,對於一個高爾夫正起步的國家來說,五站的比賽是一個好的開始。這是張連偉轉入職業正式面對的球季,規模雖小,但中國第一高手卻是從此展開職業高爾夫生命。[詳全文] |
二軍打天下,坎貝爾一戰成名
2003年Tour Championship(巡迴賽錦標賽),賽前焦點都在幾位高球明星的年度球員之爭。不過,就因為如此,新人再沒有壓力的狀況下,反而意外的打出好成績,在這場賽事出盡了鋒頭。由於光芒永遠屬於領先的那一位球員,所以正當美國明日之星Charles Howell III(查爾斯‧哈威爾三世)在第三回合獨領風騷時,絕對沒有人會想到美巡賽二級生的Chad Campbell(查德‧坎貝爾)會有如此精采的演出。[詳全文] |
瑞典的新世代英雄—亞克柏森
瑞典籍的高爾夫明星,除了叱剎球壇無敵手的「母老虎」Anika Sorenstam(阿妮卡‧索倫絲坦)之外,2003年總算有位男人站得上台面,那個人就是Fedrik Jacobson(費卓克‧亞克柏森)。[詳全文] |
「高壇長青樹」謝永郁
2002年花旗銀行「大來卡卓越成就獎」,頒給了長年旅居日本的高球耆老謝永郁。年輕一輩的球迷,對於這位台灣高壇前輩的名字或許陌生。不過,成名於呂良煥之前的謝永郁,在他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,可是拿下國內外三十五場冠軍,更是台灣第一位稱霸亞巡賽的高球教父級人物喔![詳全文] |
永遠的「英國紳士」—尼克‧佛度
1987年7月19日下午,前一天剛過完三十歲生日的Nick Faldo(尼克‧佛度),準備在Muirfield(繆菲爾)球場的第一洞開球。這是英國公開賽的第四回合,佛度還落後美國選手Paul Azinger(保羅‧艾辛格)兩桿,但他用平標準桿做了平穩的開始。佛度一洞接著一洞打,他全場抓不到任何一記博蒂,但也沒吞下柏忌,就這樣以十八記平標準桿打完了十八洞,不過卻為他拿生涯第一座四大賽冠軍。[詳全文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