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水名人謝永郁
謝永郁是台灣高壇的長青樹,他所創下的幾項紀錄,至今仍無人能敵。謝永郁在1964、1964、1968、1969四次拿下亞洲巡迴賽總冠軍,生平並拿下十一站亞巡賽單站冠軍的紀錄。1972年在日本關東公開賽,創下從第一天的第一洞到第四天的六十八洞,洞洞皆打出平標準桿或博蒂的紀錄。[詳全文] |
巡迴賽與巡迴賽之間,泰勒成功站上美巡賽
抓下延長驟死賽的那一記博蒂後,二十八歲的Vaughn Taylor(范恩‧泰勒)總算可以眉開眼笑了,雖然在強風吹襲的第四回合僅打出七十五桿,還好最後如願在Reno-Tahoe Open(雷諾塔霍公開賽)拿下職業生涯第一座美巡賽冠軍。[詳全文] |
高爾夫世家-郭吉雄
郭吉雄一家可稱為高球世家,父親郭金順是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的開場元老之一,哥哥郭榮樹長年任職於台灣高爾夫俱樂部,郭吉雄不但從此處出身、成名,即使轉入長春組後,球技亦寶刀未老,經常拿下長春比賽冠軍。兒子郭志淇亦服務於高球界,球技達pro水準。郭吉雄在七十年代時稱霸亞洲高壇,和謝敏男、呂良煥等人被尊為「亞洲球王」。[詳全文] |
東瀛開拓者-陳清水
陳清水,台灣第一代球師,由於球技出類拔萃,舉止得體,16歲就得到東京高爾夫俱樂部野村駿吉之賞識,於1927年4月隨同野村赴日進入橫濱程個谷球場,受教於球師淺見若藏,研修七個月後返台,成為華人第一位高爾夫球師。[詳全文] |
台灣高爾夫之父-陳金獅
「沒有陳金獅,就沒有台灣高爾夫俱樂部。」這位終其一生奉獻給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的「獅仔伯」,由於他不求回報的精神,使得日後的台灣高爾夫能揚名國際。[詳全文] |
莫斯科的夏天,艾瑪森重返歐巡賽
看著Vijay Singh(維傑‧辛)的贏球氣勢一場接著一場,其實相對於多數高爾夫選手來說,不要說冠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,甚至連最起碼的表演舞台都保不住,Gary Emerson(蓋瑞‧艾瑪森)只是其中一個例子。[詳全文] |
十年之路,林恩的冠軍夢成真
2004年的歐巡賽很特別,幾乎每隔兩週就會冒出一個陌生的名字,也讓許多掙扎在資格邊緣的選手點燃了更多的希望。來自英格蘭的David Lynn(大衛‧林恩),日前在荷蘭也以KLM公開賽的冠軍,再次讓一個很冷的名字,最後出現在領先榜上的第一個欄位。[詳全文] |
澳洲選手潘普林,再度攻陷美巡賽
後諾曼時代,澳洲的高爾夫選手呈現群雄並起的狀態,雖然遲遲無法在四大賽登頂,不過卻有多位選手殺進美巡賽。今年,球季才進行到八月份,就已經累積了六座冠軍,而The International(國際賽)中的Rod Pampling(羅德‧潘普林),更是繼同胞Stuart Appleby(史都華‧艾波比)、Craig Parry(葛瑞‧派瑞)、Adam Scott(亞當‧史考特)和Mark Hensby(馬克‧韓斯比)之後,再度攻陷美巡賽的冠軍榜。[詳全文] |
朗佛德,另一位澳洲後起之秀
連續兩年,Brett Rumford(布雷特‧朗佛德)至少都拿下一座歐巡賽的冠軍,不過這次在Nissan Irish Open(日產愛爾蘭公開賽)所拿下的這座冠軍,顯然比去年在法國的Aa St. Omer Open(阿聖歐馬公開賽)來得價值連城。[詳全文] |
法蘭柯,巴拉圭的高球大使
一家九個人擠在巴立圭首都Asuncion(亞松森)的一間小房子裡,Carlos Franco(卡洛斯‧法蘭柯)的成長空間是擁擠,而且辛苦的。他什麼都沒有,唯一有的是一個在高爾夫球場擔任果嶺維護員和桿弟的父親。然而,三十多年前只有三座球場的巴拉圭,就這樣誕生了一位可以在美巡賽拿下四座冠軍的高爾夫選手。[詳全文] |